~ 朱古力國度之旅, 浪蕩低地國比利時自由行遊記 ~
Day 07 (全部行程的Day 22)
雨過天晴, 寒冷
10月上旬
參觀「佛蘭德的騎士堡」Gravensteen Gent (根特伯爵城堡)最主要想看的除了中世紀武器盔甲博物館及監獄刑具展館外, 就是要上去塔樓頂上看看根特老城的全景, 這時正天空正好放晴, 有點久違了的陽光, 看到藍天心情也更好, 於是也順道趁無雨時在城牆跟內庭走一圈, 扮演著某位昔日在這裡守城的士兵。
見天色好了, 我也離開了城堡再次上路, 不用淋雨走到根特老街上感覺真好, 看著天空估計藍天應該還會維持好一陣子, 因此我也沒有急於回到老城中心去, 而是沿著Lieve河(利斯河/萊厄河)走到我上一篇說到的Prinsenhof (Hof ten Walle/ 王子宮殿)看看, 先走過Academiebrug (學院橋, 此橋最早見於1345年, 後來得名於1738年在附近建立的神父學院, 現在的石橋是1951年重建而成的), 再到Sint-Antoniusbrug橋 (也是宮殿遺址一帶, 留意這裡有一參雕像, 我在這遊記末再介紹), 最後會來到名為Rabot (下面相片)的一座河上城門。
建於1489年的Rabot是河道守備城樓也是座船閘, 控制進出Lieve河的船隻, 同時也是座凱旋門, 因為其建造是因為1488年時根德居民起義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 (Friedrich III: 最後一位於羅馬(Roma)由教皇加冕的羅馬皇帝), 還有他那位極傑出的兒子「最後的騎士」馬克西米利安大帝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 由於他繼位時上京之路被敵對的威尼斯人阻斷, 因此他是在現在意大利北部特倫圖Trento自行加冕皇帝的, 打破了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自公元800年留下來的「傳統儀式」, 同時他創作了一系列的盔甲, 這位特別的歷史人物我留到遊覽奧地利因斯布魯克Innsbruck時再詳細介紹吧, 因為太多東西故事可以說, 否則不知如何收筆, 另外要提提的是他正是出生在根特的查理五世 (Karl V/ Charles V)的爺爺), 根德市民不敵帝國軍隊而投降, 但因為那時帝國忙於奧地利及意大利的事態而好早就撤走, 於是40日之後根德市民重新接管了城市, 而為了加強防備而興建了Rabot。
19世紀末Lieve河道慢慢被填平, 失去了船閘(抽取過河費)及防衛的作用了, 而在多年的歷史中建築物也被改了多種用途 (比如武器庫之類), 到二戰後的20世紀中期也因應城市發展在附近加建了許多的高高的公營房屋, 不過現在也許是因應市貌的配合而把高高又一排排沒甚美感的大廈拆了, 2023年時已改建成矮一點的新式樓房 (就連外牆的磚的顏色都跟Rabot接近), 並進行了河道擴闊工程, 又是別一樣的風情了。
離開了算是根特老城最北面的地區, 我就向老城中心區進發, 當然如果大家不想步行的話也可以在此城樓的電車站Gent Rabot (Begijnhoflaan)搭市內電車T2線直接到老城區的Gent Korenmarkt站下車, 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漫步, 總是覺得走路是遊覽一座古城的最好方式, 而從Rabot向南走的路上會看到Oud begijnhof, 這裡是Gent現存3個之前有介紹過的貝居安會社區(Beguinage)之一, 不過這座並沒有被納入為比利時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名單中有13座), 反而是另外兩座分別位於Gent-Dampoort火車站東面不遠的Groot Begijnhof Sint-Amandsberg, 以及在 Universiteit Gent (根特大學)東面的Klein Begijnhof Gent (Begijnhof O.L.V. ter Hoyen)就屬於世界遺產項目,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觀一下。
走過貝居安會社區後來到筆直電車路大街Burgstraat向東走就可以回到Gravensteen (伯爵城堡), 再於「丫」形位向南走不久, 一個美麗的老城畫面突然映入眼簾, 視野跟身心也豁然開朗, 此處可以說是根特老城區最注目的景點, 名為Graslei (香草河岸)及Korenlei (穀物河岸)。
先說說歷史, 這裡最初也許跟現在的浪漫感覺一點都扯不上關係, 因為在16世紀時, 這河兩岸都是卸貨區, 滿滿的貨倉, 當然也少不了身水身汗的「鹹濕佬」(據說「鹹濕」一字最初是由香港石塘咀的妓女所創造, 形容那些來尋歡的卸貨工人, 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找找看石塘咀歷史), 史書上稱為Tusschen Bruggen, 一直在19世紀都是繁忙的物流區, 可能多得這裡貿易品以香草及穀物為主要, 所以兩岸慢慢獲得了現在Graslei及Korenlei之名, 因為貨物流通, 從最初這個河岸兩旁亦會舉行各式的市集, 比如家具市集、水果市場, 甚至是買賣馬匹的馬市集, 後來在19世紀中大多改往附近的Korenmarkt廣場進行 (Korenmarkt跟Korenlei的名字很接近, 大家應該都能猜到其意思就是穀物廣場, 下面相片), 又或是在Gravensteen (伯爵城堡)前面的廣場Sint-Veerleplein舉行。
由於根特擁有往來佛蘭德地區的穀物抽稅權利, 所有通過此處的商人都要把1/4的穀物留下來作稅項, 要知道當時歐洲人的主食就是麵包, 因此所有大麥之類的穀物(及其他物品)都須要集中在Korenlei及Korenmarkt廣場市集上進行乾燥及貿易, 而官員亦能作出記錄收取稅金, 這也是根特在當年能夠致富的原因, 根據一些13-16世紀當地及教會書籍記載, 單單是在Graslei附近就有百多幢這些用來堆疊穀物用的建築物Stapelhuis, 而用來置放粟米的倉庫也至少有5座, 不過「花無百日紅」, 正如「北方威尼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布魯日(Brugge/Bruges)一樣, 根特的興起某程度也是因為布魯日沒落不無關係, 而理所當然各地商人亦自然想盡辦法去避開這種貿易限制, 許多新的通道及交通方式, 還有新世界新作物(特別是薯仔)的引進取代了穀物的壟斷, 使根特領主在1734年失去了這樣的貿易特權, 這裡蓬勃的碼頭也漸被廢置, 使根特Graslei (香草河岸)及Korenlei (穀物河岸)退出這個佛蘭德地區作物貿易中心。
因應之前也提及在1913年舉行的「根德世界博覽會1913」Ghent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Exposition Universelle et Internationale, 這裡原本因貿易沒落而荒廢的河畔又再次以另一個身份及形式重生, 老舊的鹹濕碼頭卸貨區頓時變成了人們喜歡聚集的「根特必遊景點」, 河畔老建築亦多少帶點浪漫, 而站在早於11世紀已有記錄的石橋Grasbrug (意為「草橋」, 現在的建於19世紀)之上, 或是河另一方的Sint-Michielsbrug (聖米歇爾橋, 最早建於1292年, 經多次改建, 現在的是於1909年因應路面電車路軌鋪設而改建成的)上, 都可以一覽這Lieve(利斯河/萊厄河)的美景。
現在Graslei (香草河岸)及Korenlei (穀物河岸)保留了當年許多古老的建築物, 比如許多從12世紀開始建成並改建的Stapelhuis (貨倉式的建築)、1531年建成的歌德式建築公館(行會)Gildehuis der Vrije Schippers、1682年建成用來收費的Tolhuisje、1692年的Korenmetershuis (穀物屋?)、1740年建成的另一幢公會建築Gildehuis der Unvrij Schippers以及用來堆疊大麥的Hooiaard het Spijker (現在是一家同名的Cafe)等等, 都是裝潢得令人著迷又充滿當地色彩的古老建築物群。
如果想看看最「原始」的建築, 也許算是唯一的選擇是在Graslei那邊, 不難在一排屋子當中找到幢明顯正面沒有特別修飾過的, 這幢建築是很典型用來堆放穀物的貨倉Stapelhuis, 在19世紀末曾被人放火燒燬, 只留下正面沒有倒塌 (澳門大三巴的朋友?!), 原本打算將之搬動重建, 卻有幸被市政府保留下來, 並委託建築師按原來12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去維修, 終得以保存, 現在已改為一家餐廳, 不妨進去喝杯比利時啤酒, 感覺一下800年前的根特碼頭風情。
走過兩道橋, 可以順道參觀在Sint-Michielsbrug (聖米歇爾橋)那岸邊的一座可追溯到12世紀的教堂Sint-Michielskerk (聖米歇爾大教堂), 不過我今天的重點不是這座, 而是在另一邊跟Korenmarkt (穀物廣場)連著的Sint-Niklaaskerk (聖尼古拉大教堂/ 聖尼各老堂), 應該是根特最古老的大教堂, 始建於10-11世紀, 比起在後方遠一點始建於1274年左右的根德主教座堂Sint-Baafskathedraal (聖巴夫大教堂: 上面相片是教堂地牢)還要早一點, 兩座教堂都是從原來的聖約翰小教堂的原址上興建而成, 前者Sint-Niklaaskerk教堂對我來說最有趣之處是自中世紀以來, 這教堂建築就跟Korenmarkt廣場的非宗教建築曾經二合為一, 由於城市人口增長而城內已無地可用, 於是許多的民居建築就直接「依附」在教堂的四壁建成, 從一些老照片就可以看到, 比起意大利Duomo di Ferrara (費拉拿大教堂)旁那僭建出來的小小商店街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直到百年間因為市觀問題才被拆走。
至於後者根特主教座堂Sint-Baafskathedraal在1500年時曾為剛剛出世的查理五世 (Karl V/ Charles V)洗禮, 只是他們萬萬也想不到是由於支持1540年間市民反抗這位神聖羅馬皇帝的叛亂而被報復, 令自家修道院解散, 更被皇帝在上面改建為一座城堡, 權力象徵意味極濃 (現遺址在Gent-Dampoort火車站附近), 不過查理五世也算是有良心, 沒有把根特市民通通都屠殺, 但為了羞辱就令他們纏綁起來求饒, 於是遊記開首提到在Rabot樓門那邊的Prinsenhof (Hof ten Walle/ 王子宮殿)就有名為Stroppendrager的雕像紀念此事, 仔細看一下他的頸是纏著繩的, 而上篇遊記也說到, 王子宮殿不就是查理五世出生的地方嘛! 真諷刺, 也有種警世作用。
大家也許就好奇為什麼根特啊, 什麼布魯日等低地國城市如此喜歡反抗來自皇帝或是教會的支配, 也許正是因為他們都是從經商起家, 本來就不喜歡被固有規矩所限制規範, 商人格言之一就是「窮則變」: 一種貨品賣不出了, 就改賣另一種貨物, 一個地方不能做生意了, 就前往另一個地方去做, 所以為什麼他們總要抵抗在他們眼中被無理地抽稅 (現代說法就是被割韭菜), 亦是一種自由觀念的演化, 而教會及皇帝卻總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管束他們。
此刻的我離開了Sint-Baafskathedraal大教堂, 登上處於兩座教堂中間的有91米高的Belfort van Gent (根特鐘樓), 始建於1313年是比利時最高的中世紀塔樓, 從這高高建築看著前後兩座教堂 (前面這座是Sint-Michielskerk的背部)以及整個根德老城景致, 此時正是風光明媚, 十分舒服。
值得一說的小故事是當查理五世平定了叛亂 (另一角度可以說「起義」), 他就把鐘樓內名為Roland (Roeland: 羅蘭之鐘)的大鐘拆走, 因為此鐘自1380年鐘樓建成並安裝以來, 除了作報時之用外, 亦是暸望塔之用, 在打勝仗或是什麼突發事情發生也會響起以作全城通報, 召集民眾上前抗敵, 這鐘聲如象徵這個城市的自由市民, 擺脫宗教, 亦不受封建支配, 爭取自由獨立的象徵, 現在根特鐘樓亦是Belfries of Belgium and France (在法國及比利時的鐘樓)之項目下的比利時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至於其下方的建築物曾作為Lakenhal (布匹大廳)即布匹貿易之用, 旁邊是Stadhuis Gent (根特市政廳), 不過前方更為突出的前衛設計是名為Stadshal (City Pavilion)的市建築物, 是家意大利餐廳, 亦能用作不同展覽之用, 有趣的是在下方草地公園旁就有座小小鐘樓, 對的, 這就是昔日被皇帝拆下來的「羅蘭之鐘」(在1914年破裂後被修補好而放置於此處)。
說到「破裂」, 我不知為何會不自覺地聯想到那位「日本牛郎界帝王」Roland…
這篇遊記好長, 我其實還有好多東西想寫想介紹, 都只好忍手了, 最後, 分享一張我夜遊Graslei (香草河岸)、Korenlei (穀物河岸)及老城教堂及鐘樓的相片給大家, 根德真的好美麗。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書《Italia好好玩》已經上市!!
我的博客網誌: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
我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essoefuturo/
我的短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user/sharpe16
我的意大利皮: https://www.tunenic.com
我的皮革品牌: https://www.pelle-sg.com/
我的意大利酒: https://www.vinoconte.com/
我的旅遊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pelaw/
我的討論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talyhk/
。旅遊景點、行程安排、自由行攻略、推薦景點、客製化包團遊、私人訂製旅行團、Blog遊記待續。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喜歡意大利, 喜歡旅遊, 歡迎大家Like & Share給更多的朋友認識。